1952年8月29日,紐約,一座半露天的音樂廳裡。台上有一架鋼琴,鋼琴前面端坐著一個年輕的鋼琴家,台下座無虛席。支援當代藝術的觀眾們屏息凝神地等待著。鋼琴家要演奏名為《4分33秒》的曲子,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曲子。一分鐘過去了,鋼琴家仍然安靜地坐著,鋼琴蓋都不曾翻開。大家心裡不由得嘀咕︰不打開琴蓋怎么彈鋼琴?又過去了一分鐘,鋼琴家依然故我。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,觀眾席上開始輕微地騷動起來。在觀眾席上一位老太太向鄰座說︰“看,這孩子,就像在做禱告……”她的鄰座在心裡嘟囔︰“多么糟糕的一次禱告!”Keep Fit
  這時,稀稀落落的雨絲洒進音樂廳,微風不時闖進大廳調皮地兜圈子。觀眾們竊竊私語,有的干脆萬分惱怒地走出音樂廳。惟有鋼琴家不動聲色,似乎在傾聽著什麼,全身心地沈浸在風聲雨聲低語聲中。終於,4分33秒過去了。鋼琴蓋依然閉合,鋼琴家起身離開。原來這就是《4分33秒》﹗不觸及一個琴鍵的《4分33秒》。
  這首曲子的作者叫約翰‧凱奇,他是美國後現代藝術的傑出代表。不管鄙視也罷,憤怒也罷,凱奇的驚世駭俗的作品深深影響了20世紀後半期的美國藝術。Bank Loan
  凱奇希望觀眾把欣賞焦點轉向生活本身。大千世界中,禪無處不在,音樂也無處不在,音樂存在於一切細枝末節中,而不單單在人為的知性活動中,我們應該向生活張開耳朵。凱奇曾經說過︰“什麼是我們作曲的目的?這中間不應該有什麼目的……音樂不是企圖給無序定規則,而是單純地趨近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本身。我們如果能去掉自己的想法和慾望,讓生活走自己的路,那該有多好啊﹗”《4分33秒》沒有一個音符,是寂靜無聲的。按照道統觀點,它根本就不是音樂。但是,觀眾身邊有風聲雨聲,有低語聲,這就是音樂。只要我們擁有恬淡的心境,把注意力從鋼琴音符轉向身邊,處處都有音樂。

Mortgag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